支付方式    |    招商加盟    |    收藏翰林
      济南 切换城市济南家教网
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库 教员库 明星教员 艺术专才 文章中心 新闻中心 资费标准 网络家教 教员中心
文章中心 400-877-1110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情感教育 保持教育的温度

点击(21078)  发布时间:2022-06-12 15:13:45

关注情感、开展情感教育,是尊重生命、走近心灵,并保持教育温度的必由之路。

  ■王平

  教育的对象是人,无视人的存在的教育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也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而由于遗传、个性和生活经历的差异,“人”恰恰又是最复杂和难以把握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教育是一种艺术。对这种艺术的把握,需要从人的内心出发,探求生命内部的需求与规律。其中,情感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特质。关注情感、开展情感教育,是尊重生命、走近心灵,并保持教育温度的必由之路。

  人是有情感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物质富有、知识丰富而情感匮乏的人能够体现人的完整存在,能够参与正常的生活交往。可是,一直以来,在教育中,我们对知识的重视有增无减,而对学生个体精神的关怀太少,特别是对情感的认识还很不够,多数时候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

  情感产生并依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不会凭空产生,无论欢喜还是忧愁,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情绪反应。即便是那些莫名生发的情绪情感,也不是时时都有、随处可遇的。可以说,情感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生发的。面对同一个对象或事物,情境变了,学生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情境影响情感,情感的产生、发展与变化都是在情境中完成的。没有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失去了特定的情境,就不能理解人的存在,情感也就无从谈起。

  情感是真实的情绪表达。一种可靠、确切的情绪反应不仅是对当下的体验,“情由境生”,而且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绪流露,是内心深处的“心情交融”。可以说,情感的真实性是以情绪体验的“在场性”和来源的“内生性”为基础的,而不是伪装和虚构的。伪装和虚构的情感,根本不是情感,它至多是用外在的行为代替了内在的情感,而实际上并未引起内心的悸动,因此不会产生精神上的高峰体验,也就很难激发人的内心反应并借此产生强大的心理能量去推动行为或意志的改变。

  情感以一定的意向为基础。人的情感有高级、低级之分。前者诸如道德感、理智感等,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因此,当一个人认为外部现象无关自我利益或信仰时,表现出冷漠、无情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些失去认知能力或认知能力薄弱的人,难道就没有情感吗?当然不是。他们也会有高兴、痛苦,只不过它们往往更多地体现为生理上“低级”的情绪感受罢了。它不同于高级的情感体验,而是以神经对外部现象的感知为机制。没有或者缺少生理上的刺激感受,即便是“低级”的情绪感受也难以产生。因此,即便是生理层面的情绪情感,也包含有神经上的“生理意向”。

  由于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对于情感的把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感教育需要教育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能够以真诚的情怀,触动学生的心灵。

  情感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说教上,要在教育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在具体真实的场景中,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和学习,激发兴趣、感知情境、体验人际关系,生发出情感。在情境中生发的情感还会引起学生的多种情感,甚至会带动其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师生共同的体验中让教育深入心灵。尤其对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内化学习还是自身情感的调整与丰富,真实的情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人性出发开展情感教育。情境是真实的,在情境中的教育更不能离开对学生生活和人性的观照。即便是创设的情境,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而不是完全虚幻的构造。如果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无关,学生没有任何情感与认知基础,那么学生的体验程度就不会很高。即便是那些看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的情境,如果缺乏内在的生活经验做基础,也只能暂时引起学生浅显的注意和体验,很难引起内心的真实体验,更不要说在心灵中留下印迹。

  情感教育不排斥知识学习。相反,由于情感本身的意向性,情感教育必须与价值教育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高级情感的发展,更离不开一定的认知做基础。这在道德教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必要的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的发展也会受限。因此,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强调情感而忽视知识,走向用情感贬低知识的极端,还要重视体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通过体验引起自己内心的情感,逐步从他人教育走向自我教育。

  深入学生心灵的情感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成为情感丰富、具有生活热情、具备人之为人的生命状态和伦理德性的全面发展之人。


[关闭]

刘老师:

服务热线

400-877-1110

微信扫一扫

hanlinjiajiao

在线客服